截止 9 月 12 日,公募基金行业的一组仓位数据在投资圈引发热议 —— 第三方监测平台显示,当前公募权益基金平均仓位达到 93%,这一数字被明确标注为 “年内最高水平”。几乎同时,私募排排网更新的统计也显示,全市场股票私募机构的平均仓位定格在 78.04%,同样刷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公募权益基金的仓位计算,主要看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93% 的平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多数产品合同约定的股票仓位上限 —— 不少公募权益基金的仓位限制在 80%-95% 之间,这意味着多数产品已经处于 “满仓运作” 的边缘。比如某头部公募旗下一只聚焦硬科技赛道的权益基金,最新披露的持仓信息显示其股票仓位达到 94.2%,前十大重仓股涵盖了半导体设备、AI 算力等领域的企业,基金经理在季度报告里仅提到 “当前阶段保持高仓位捕捉产业趋势”,并未过多解释后续操作。
私募的仓位分布则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分化。私募排排网的细分数据显示,规模在百亿以上的股票私募平均仓位达到 85.3%,比全市场平均水平高出 7 个多百分点;而规模在 50 亿以下的中小私募平均仓位仅为 72.1%,两者相差超过 13 个百分点。北京某百亿私募的投资总监近期在内部交流中透露,他们从 8 月中旬开始逐步加仓,仓位从 65% 左右提升至 88%,主要加仓方向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储能环节和消费板块的白酒细分领域。与之相反,深圳一家管理规模 20 亿的私募负责人则表示,尽管看到全市场仓位在上升,他们仍保持 68% 的仓位,“主要是担心市场波动带来的客户赎回压力,手里留些现金更稳妥”。
机构集体将仓位推至年内新高,最直观的信号往往是对市场的乐观态度。上海某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总监在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直言,当前沪深 300 指数的市盈率约为 11 倍,处于近 5 年以来的 30% 分位以下,“从估值角度看,现在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位置,所以我们愿意保持高仓位”。另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私募机构,在最新的市场周报中提到近期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情况,比如对制造业的专项补贴、对消费领域的刺激措施,这些政策让他们看到了结构性机会,“因此选择加仓布局政策受益板块”。
但投资圈始终流传着一句话:“市场的高位通常是基金买出来的”。有人翻出 2021 年的市场数据作为参考,当时公募权益基金的平均仓位也曾达到 92% 左右的高位,之后 A 股市场迎来了近一年的调整,沪深 300 指数从 2021 年 2 月的 5930 点一路下跌至 2022 年 10 月的 3500 点附近。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与 2021 年已有明显不同,参与的资金种类远比当时丰富。比如保险资金,据银保监会公布的 8 月末数据,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占比约 12.1%,虽比年初略有上升,但整体仍保持典型的稳健风格;社保基金的股票持仓占比则长期稳定在 15% 左右,很少出现大幅增减仓的情况,与公募私募的灵活调仓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近期北交所市场的游资活跃度也在上升,某知名证券营业部的龙虎榜数据显示,近一周该营业部在北交所个股的买卖金额合计超过 5 亿元,这些短期资金的进出也让市场资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背景的投资者,对机构高仓位的看法也呈现出明显分歧。在某基金讨论社区的热门帖子下,有投资者留言称 “机构都这么乐观,我上周刚加仓了某主动权益基金”,下面有几十条附和评论,有人分享自己跟着公募持仓买了半导体板块股票的经历。但谨慎的声音同样不少,一位有 10 年投资经验的用户写道 “2021 年我就是看到公募高仓位才加仓,结果套了两年,现在不敢轻易跟着动了”,这条评论获得了近百个点赞。还有资深投资者提到,部分公募基金的高仓位并非主动选择,而是 “被动高仓位”—— 比如某基金因近期净赎回导致规模缩水,股票市值占比被动上升至 93%,“这种情况和主动加仓的信号完全不同,普通投资者很容易混淆”。
从具体的板块持仓来看,机构高仓位背后的配置方向也能反映出市场偏好。某第三方数据平台的统计显示,近一个月公募权益基金增持最多的行业是半导体,持仓占比从 8.2% 上升到 10.5%;其次是 AI 应用领域,持仓占比从 6.1% 上升到 7.8%。私募则更偏爱消费复苏相关板块,私募排排网的调研结果显示,有 45% 的私募表示近期加仓了白酒、家电等消费股,理由是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消费需求可能会迎来短期释放”。不过也有机构选择分散配置,比如某百亿私募同时加仓了新能源、医疗和金融三个板块,其投资总监在交流中解释 “现在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板块配置能降低单一板块波动带来的风险”。
普通投资者面对机构高仓位该如何应对?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给出了具体建议: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优先选择股票仓位在 60%-70% 的混合型基金,而非接近满仓的纯权益基金;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希望跟随机构布局的投资者,建议关注机构持仓比例不超过个股流通股 5% 的标的,“避免买入机构过度集中持仓的股票,一旦机构集体撤离,股价很可能出现大幅波动”。还有独立投资顾问提到,相比单纯看仓位数字,分析基金的持仓变动更有意义,“一只基金高仓位持有低估值蓝筹股,和高仓位持有题材股的风险完全不同,必须仔细拆解持仓结构才能做出判断”。
在某财经论坛的直播互动中,有观众问 “现在机构都满仓了,是不是意味着市场要涨了?”,嘉宾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 “你知道你持有的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里有几只近期创下了年内新高吗?如果多数都在高位,即便基金仓位高,也得警惕回调风险”。这样的对话,恰好反映出当前市场对机构高仓位的复杂态度 —— 既有人看到乐观信号,也有人保持警惕,毕竟资金结构的变化让过去的老经验未必完全适用,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提醒,仍在不少投资者心中留有分量。
线上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