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过人的杨德祖,家族世代承袭官职荣光。他笔下书法如龙蛇飞舞,胸怀如绵帛般细腻深远。言谈间能震惊四座,机智应对冠绝群英。可惜最终英年早逝,并非因他意欲退兵,而是因才智惹祸。——罗贯中
罗贯中笔下的聪明人杨德祖,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才子杨修。
在许多人眼中,杨修不过是曹操身边一个普通随从,低声下气的官员,实则不然。杨修出身名门,乃弘农杨氏的后代,世代皆为朝廷高官,堪称世袭的显赫官宦之家。
他的祖辈皆为东汉重臣,始于杨震担任太尉,继而连续四代都官居太尉之职,权势显赫,正如《后汉书》所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足见家族的显赫与尊荣。
杨震是杨修的曾曾祖父,杨秉为曾祖父,杨赐是祖父,而杨彪则是杨修的父亲。这四代人皆以刚正不阿著称,连东汉皇室对他们都敬畏有加,礼让三分。
只是遗憾的是,杨修未能延续家族的辉煌,反而成为曹操手下的牺牲品。
展开剩余83%杨修被杀后,作为父亲的杨彪极为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令他日渐消瘦。奸雄曹操虽无意连累杨彪,却也表现出几分“安慰”,亲自前往探视。
曹操目光锐利,见杨彪形容憔悴,便关切询问:“大人为何消瘦?”
杨彪身经百战,老于官场,立刻察觉这番慰问背后隐藏的深意。若他流露出丝毫对曹操的不满,便可能招致祸患,早早陪儿子赴黄泉。
沉吟片刻后,杨彪轻轻叹息,回以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
那么,这位聪明绝顶的杨修为何会遭遇惨死?杨彪又是如何回应曹操的慰问?让我们细细道来。
杨修博学多才,聪慧非凡,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才子。建安年间,他被举荐为孝廉,随后被曹操提拔为主簿。
主簿主管文书事务,虽非最高职位,却身处政权核心。曹操酷爱征战,朝政多由杨修代劳,杨修每次处理事务都令曹操满意,因而备受重用。
正是因为他能深刻揣摩曹操的心意,最终引火烧身。
有一次,曹操随军至曹娥碑下,碑北刻有“黄绢幼妇,外孙窠臼”八字,曹操困惑,询问杨修是否理解其意。
杨修微微一笑,答道:“懂得。”
曹操一时不解,叫他先别说,自己细思良久。半路上曹操终于悟出,这八字乃是“绝妙好辞”的暗喻。
曹操爱才如命,甚至公开承认自己才不及杨修一筹,这让杨修越发骄傲自负。
又有一次,曹操命人修筑相国府大门,尚未完工便前去视察,临别时在门上题字“活”,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杨修当即命工人拆门重建,改为稍小尺寸。门完工后,曹操大为满意,杨修解释说:“门上写‘活’,合起来便是‘阔’,显然是丞相嫌门太大了。”
这两件小事虽引发曹操不快,但还未致命。真正惹怒曹操的,是杨修后来干预继承之事。
曹操权倾天下,继承人问题至关重要。曹冲本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奈何早逝,继而曹丕与曹植成为竞争者。
杨修在两人争夺中多次助力曹植过关,插手曹操家事。
此举自然激怒曹操,认为这本是他私家考验,外人不该干涉。
曹操曾写信给杨彪,责备其子借父势不与自己同心,心存怨恨。
杨彪虽训斥杨修,却未能让其收敛分毫。
因杨彪声望卓著,曹操未直接处罚杨修,反而继续留他身边。
曹操征讨汉中,杨修随军出征。
当时刘备坚守汉中,曹操久攻未克,萌生退意。军中换口令,某夜口令为“鸡肋”。
属下不解其意,杨修却立刻收拾行李准备撤退,令众人惊疑。
杨修解释:“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益,比喻汉中形势,知主公欲退军矣。”
此事传入曹操耳中,杀机顿生。
归营后,杨修与曹植酩酊大醉,自司马门驾车外出,曹操便以此为借口,将其处死。
杨修被杀,杨彪心如刀绞,却深知曹操铁血无情,不能轻易抗争。
作为父亲,他不忍儿死于非命,痛苦使他形容消瘦。
曹操虽杀杨修,却不敢忽视杨彪,毕竟杨家仍是朝中重臣。
遂亲自登门慰问,杨彪不能闭门不见。
曹操闲谈时见其憔悴,便问:“几日不见,为何消瘦如此?”
杨彪心知曹操设局,沉吟后答道:
“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
这句话意指,他自惭未有金日磾的前瞻眼光,未能严加管教,导致爱子被杀;同时表达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金日磾曾因儿子犯错而严厉处置,杨彪用此比喻说明曹操处置杨修虽严酷,却是公平。
但父亲的悲痛却难以掩饰,令他日渐消瘦。
杨彪的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也促成“老牛舐犊”这一形象生动的成语,现多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曹操听罢,心生慰藉,见杨彪已释仇恨,便表现大度,以安抚朝野。
后来曹丕即位,仍对杨彪尊重有加。杨彪明白时局险恶,多次推辞要职,最终得以善终。
由此看来,杨修虽聪明绝顶,却缺少大智慧,而杨彪才是真正的睿智者。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
发布于:天津市线上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